春蚕初成茧,又是好“丰”景。近期,冷水镇兴隆村隆康农林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赵启贤心里可是乐开了花,她养的第一茬春蚕迎来了丰收上市。
伴随着淡淡的茧香,来到合作社的标准化养蚕室里,数百张方格簇整齐排列其中,成蚕均已上簇结茧,白花花的蚕茧如鸽子蛋般大小,煞是喜人。工人们正忙着将结好的蚕茧从方格簇上摘下来,不一会儿,一筐筐摞起来的蚕茧就堆成了小“雪山”,现场一派欢声笑语,构成一幅丰收美好画卷。
“去年我们合作社建设了标准化养蚕室,配齐了养蚕工具,让养蚕更加科学化、集约化。这一批共养了30张蚕种,产茧2400余斤,今年价格比较理想,预计能收入57000余元!”赵启贤喜笑颜开。从事魔芋及油用牡丹种植的她,在看到村内荒废的千亩老桑园时,就萌生了改桑养蚕的想法。经过几年努力,从刚开始摸索改造桑园小规模养蚕,四处寻找销路,到现在的规模化养殖,由商家直接上门收购,赵启贤逐渐成为了村里有名的养蚕“土专家”,通过改桑养蚕促进了村级产业发展,更带动了附近群众致富增收。
“这两年,我一直在合作社干活,平常就负责打理桑园、喂蚕和摘蚕茧,有时还去魔芋基地翻地、除草,基本上活儿都很轻松。而且我把闲置土地流转给合作社,既能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又能获得流转费用,这样的‘双份工资’仔细算下来一年也有两三万嘞!”长期在合作社干活的秧田村村民王永珍,一边忙着摘蚕茧一边乐呵呵的唠着嗑。
据了解,合作社的桑蚕养殖从每年五月初开始,一直能持续到九月底,可养5批蚕。它不仅具有绿色环保、投入小、周期短、效益高等优势,而且能够有效吸引农村闲散劳动力,是名副其实的绿色生态产业、高效富民产业。
近年来,冷水镇兴隆村通过提升改造千亩老桑园,运用“田间课堂”开展技术指导,充分调动蚕农积极性,逐步推动桑蚕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同步带动全镇蚕桑产业逐渐兴旺,目前全镇桑树种植5400余亩。下一步,该镇将进一步加大蚕桑产业培育力度,招引丝制品加工销售企业,不断延长蚕桑产业链条,实现产业发展壮大、群众增收致富的目标,助推乡村产业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