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河 [切换站点]
热门站点
白河圈子
同城头条  >  本地  >  《水色白河》专栏一:“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艺术表达
《水色白河》专栏一:“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艺术表达
2022年08月20日 07:00   浏览:234   来源:白河人


作者简介

图片

璩勇:1969年生,紫阳县人,现任职安康日报社。工作之余,好研读文史谈论文艺。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艺术表达

图片


--白河风情歌舞剧《水色白河》观后记


再隔一天就是立秋,正是安康一年最热的时候,受市文旅广电局陈启安邀请,我们到白河县城观赏白河风情歌舞剧《水色白河》的首演。启安打电话时,还带着奇文共享的激情,他盛赞这部歌舞剧,认定我们错过会是遗憾,去了一定不虚此行。

天热,带着几分怀疑,以审视的状态,坐进白河剧院。大幕《水色白河》,空灵的铜铃声让观众安静下来,歌舞剧随后正式开始。

图片

扣人心弦的第一幕是白河先民筚路蓝缕移民安居的历程。略显沉重的鼓点缓慢涩滞,挑框提篮、携幼扶老的流亡队伍在黯淡的舞台中如同一组组群体雕塑,重现以明清为代表时期的移民文化。与流民颠沛流离的命运相抗争,是第一幕所呈现的矛盾。与这一部分整体的沉重与压抑相对比,收尾在光亮处那女子回头的粲然一笑,让紧张剧情得到巧妙合理释放舒缓。

图片

顺理成章而来的是安详的安居乐业发展的悠远历史。音乐舒缓而又轻盈明快。色调偏冷的蓝色调灯光既是优雅安详生活的色调,又是山城白河边上一条汉江的底色。石梯上下,粉红色的一群女子载歌载舞让人神清气爽,吊脚楼造型的运用是第二幕的点睛之笔,之后从雨幕、桐油纸伞、婀娜女子过渡到家训朗诵场景,自然顺畅。第三幕是整个剧目中的高潮部分,灯光从这一幕开始从暗逐步转明,从最初仅仅使用少许顶光、追光,到最后四面八方射灯强光等各种灯光加入,音乐鼓点到此最为激烈急迫强劲有力,乃至人物造型效果也与上一幕的轻盈娇柔形成强烈反差——包括女性形象都一变成为粗犷宽厚,彰显出以开山取石造田为代表白河“三苦精神”。

歌舞剧的难题之一是服饰问题,明清以前服装显然更能够体现历史特征、传统文化元素。《水色白河》显然也无法圆满解决这个问题。怎么在歌舞剧中体现出鲜明时代特色,第六幕《碧珠璀璨》采用蓝色高领长裙加以局部高光强光,取得钻石般耀眼光芒效果,显然也展现出现当代的时尚感与时代感。

图片

全剧尾声部分突出一江清水供北京的时代背景。与安康历史发展相一致,白河的历史说到底首先是人与自然相处相生的历史,历史上最突出的矛盾说到底是人与自然的矛盾,白河自然条件特别是土地资源紧张,制约了人与社会的发展。怎样找到一条健康发展的路子,近年来的实践证明,最终还是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遵从规律、科学发展。用风情歌舞剧的形式表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用艺术符号与音乐语言传递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理念,使得白河风情歌舞剧《水色白河》有了特别意味。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部真正的歌舞剧,尽管包含着白河全县上下各种期望,《水色白河》摆脱了简单诠释与生硬表达的符号化创作,有歌有舞,更为重要的还有人物、有故事、有盛情。白河文旅局局长阮郁介绍:白河以“三苦精神”为基调,近年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在产业发展乃至文化风俗等各个方面,也都有大量应该体现的精彩篇章,充分表达这些业绩,是白河干部群众的强烈愿望。与此同时,作为一部艺术作品,不可能也不能完全把艺术表现庸俗为实际世俗生活再现与记录写真。特别是歌舞表演,具有更加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最终,创作者在编导制作过程中一次次深入生活,而白河人也理智接受并实现了另外一种意义上的精神蜕变与升华。


编辑:黄太文

审核:阮   郁


头条号
白河人
介绍
推荐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