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河 [切换站点]
热门站点
白河圈子
同城头条  >  本地  >  《水色白河》专栏四:山河壮歌
《水色白河》专栏四:山河壮歌
2022年08月31日 07:00   浏览:79   来源:白河人



作者简介

图片

叶松铖(真名叶松成):陕西省作家协会、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安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曾荣获陕西省第三届文艺评论奖二等奖、安康市第二届、第五届文艺精品奖(文学类)三等奖。文艺评论作品入选《新形势下文艺评论的责任与作为——第七届当代文艺论坛文集》,散文诗入选《2015年中国散文诗精选》《2016年中国年度散文诗》等。著有散文随笔集《墨韵》(三秦出版社)、文学批评集《拨亮精神的烛光》(西安出版社)、《捡拾岁月的珠玑——文学漫笔》(陕西旅游出版社)、地方戏曲文化研究专著《紫阳民歌剧》(陕西人民出版社),主编《嫁嫂——紫阳民歌剧选萃》(陕西旅游出版社)等。


山河壮歌

图片


--风情歌舞剧《水色白河》观后


8月4日,由白河县倾情打造的风情歌舞剧《水色白河》在县影剧院首演获得成功,这台戏以宏大的构思、史诗性的笔调,歌颂了白河人民为了改变自身面貌,不气馁、不悲观,与天斗、与地斗、与恶劣的生存环境斗的可贵的人格力量,集中反映了白河儿女乐观豁达、积极向上、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整台戏格调庄严,场景变换如诗如画,让观众在难得的审美体验中获得了一种无与伦比的情感愉悦。

“水色白河”作为一个特殊的词汇,显然不是为了实现一种修辞的效果,当遒劲的行草映在幕布上的时候,其实已透出强烈的艺术穿透力。“水色”不只是为了说明或诠释后面的“白河”,它是力量和精神的赋彩:历史的演进、岁月的更迭、山水的壮美,皆在“水色”这种诗意的晕染中,依次呈现出来,这或许就是风情歌舞剧《水色白河》的主旨。它所呈现的六个篇章,在一个相对有限的时空内,出色地完成了一种若断若续的内在气韵的衔接,在外在形式和内在质感上,“水色”被分解成三种元素,即雕塑之美、丹青之美、诗意之美。诗意之美是内化的东西,它自始至终都存在着,它将外化的雕塑之美、丹青之美,赋予了阳刚和阴柔的气质,由此,整台戏在这三种美的支撑中,从外形到内质渐渐胶结一体,气血丰沛,真正为观众展现出了一幅厚重、灵秀、鲜活的山河壮歌画卷。

图片

雕塑之美。它通过人物粗犷的轮廓和流动的线条来传达一种力量。在整台戏的六个篇章中,有两个篇章达到了雕塑之美的效果,这就是第一篇章的“家在何方”及第三篇章的“三苦丰碑”。但同是雕塑之美,它们的侧重点又各不相同,或者这样说,在艺术内涵的揭示上,各有自己的亮点。“家在何方”是历史溯源,是回答“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根将扎在哪里?”人物的肢体语言是凝重的、神色是悲壮的、眼光是迷茫的。“ 数以万计迁徙的流民,如顽强的种子接受命运的驱赶,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带着新生的希望落到莽莽山谷。是一条母亲之河,慈悲宽善,接纳和拥抱他们,孕育了这秦楚边城的人杰地灵。”迁徙的目的,是为了寻找安身立命之所,这群挣扎在荒原、滩涂、沼泽的人们,就是早期的白河人的祖先,他们在筋骨的摔打和意志的淬炼中,完成了生命的洗礼。根一旦扎下,希望就开始燃放,生存的烟火虽然苦涩,但温馨的气息却在汉水之滨缭绕不绝。第三篇章的“三苦丰碑”,它可以说是第一篇章的续接,但内涵已经升华,严酷的现实催生了一种新的精神力量:“为了石坎坎金碗碗,甘做愚公,手生神明,让土地起立;为了筑牢保水固土的铜墙铁壁,开天辟地让坚硬的石头碰撞更坚硬的大地,让铁锤朝着太阳抡起、将钢钎砸向顽石;为了把战天斗地雕刻成图腾,我们在这里树一座丰碑。这,就是白河精神。”于是,舞台表现上便以一种群雕的形式出现,它既是力量的写意,也是精神的写意,它将白河人身上的倔劲、韧性,不屈不挠的意志,以气壮山河般的群体塑造,使“丰碑”这个抽象的概念,滋生了血肉、长出了铁骨,并灌注了新的时代元素。

丹青之美。即是阴柔之美,它相对于雕塑之美的凝重、稳健、大气,则以轻灵、秀雅、活泼作为艺术表现。丹青之美在整台戏中,在色彩的辉映中,突出红、绿、黄、蓝,这既是山河的颜色、自然的颜色,也是白河女子的靓色,同时,它更是一种诗意的蕴藉,昭示着青春的蓬勃、健美的朝气。在第二篇章、第四篇章、第五篇章、第六篇章中,丹青之美,以不同的方式讲述着一个个温婉的故事。如第二篇章的“河街旧梦”,三部分结构紧凑,这种颇具江南水乡味道的艺术呈现,它将一种烟火的美、市井的美、人情的美,宣泄得酣畅淋漓。具有江南情调的《雨阶》,点亮了沧桑的“河街旧梦”,在淅淅沥沥的雨中,身穿红衣红裤、手执油纸伞的妙龄少女,她们以一种迷离、秀美、靓丽的舞姿,涂抹着天空下宁静河街:“随着雨滴落下,街区慢慢变得安静,走进细雨蒙蒙的桥儿沟,让人恍惚误入江南小镇。撑着油纸伞的白河女子,从一家一户探身出来,踏着石阶,雨点在脚底生花,一转身,款款的背影婀娜摇摆。让人仿佛置身于江南画卷。”其实,这个画面的构成,它所传递的意蕴可能要超过画面本身,“旧梦”只是过去,是正在谢幕的昨天,而今天才是欢快的、艳丽的、火热的,它生机勃勃、摇曳多姿;它水灵俊秀,眉目含情。这是优雅、多情的水色白河,它的美是能唤起人们对新生活的无限憧憬。

图片

诗意之美。这是一种完全内化的美,它弥漫、穿行在雕塑与丹青之美的氛围中,并贯穿于整台戏始终。诗意之美的存在,是《水色白河》这台戏的魂魄所系,可以这样认为,在这台没有完整故事连缀的剧作中,诗意则是一根红线,一缕游动的气息,无论是历史推演、岁月烟云、人物命运的起伏跌宕,浓郁的诗情都使得这台戏,在情感的表现和抒发上不落俗套,而被诗意濡染的细节,更使得这台戏含蓄深沉、张弛有度。三种美(雕塑之美、丹青之美、诗意之美)支撑了这台戏,然而内化之美的诗意抒写,它在这台戏中的作用不可小觑,作为一部体量巨大的风情歌舞剧,人物是一种群体性呈现,故事、情节只是每个环节的点缀,如,第三篇章的“三苦丰碑”中,植入邻里风波一出戏,这是一个插曲、一个故事,它是对“山大沟深,地碎土瘦,环境恶劣”的说明,通过邻里矛盾,旨在揭示奋斗的不易,而“三苦精神”(领导苦抓、干部苦帮、群众苦干)的价值,则体现在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群体智慧,人心齐泰山移的壮志凌云——这是白河精神喷发出的力量!整台戏中,时间在诗意的光环里穿越,它不是经线,它只服从于诗意的需要,但历史的进程环环相扣,绝不紊乱,更无拖泥带水之感,于是,序幕开场宏大磅礴,落幕戛然而止,却又余音绕梁。

风情歌舞剧《水色白河》,用了六个篇章来具体表现“水色”,这即是我上面阐释的三种美,而这三种美回到一个原点上,就是山水人文的精神价值,它是这出戏的内核。山河的壮美,是因为人的存在,有人,山水才有灵性;有人,土地才会奉献收获。然而,六个篇章中,也存在一些瑕疵,如,第三篇章中的“三苦丰碑”,缺乏生动、感人的细节支撑,舞美的表现虽然成功,但对“白河精神”的艺术诠释,显得抽象。风情歌舞剧,它的主体是歌舞,歌自然要悦耳动听,但整台戏中,似乎缺少一首经典传唱的歌曲,这首歌应该是剧中的一个“戏眼”,它同时也是拉动整台戏的一种潜在的力量。我的理解是,这首歌必须是白河精神的一个生动、精致的符号,也是新时代的白河人个性的彰显:它既柔情婉约,又畅达明快,悠扬中有激越,通俗中又蕴含雅致,既有本土的情致又有时代的风尚。另外,第五篇章中的“水色白河”,应该也是一出重头戏,但在这一章中,意蕴单调,舞美表现晦涩,尤其是舞蹈《打木瓜》,给人的感觉有点僵硬,与第二篇章中的“河街旧梦”比较,显得诗意不足,韵味稍逊。总之,风情歌舞剧《水色白河》要想走得更远,必须考虑大众普遍接受的问题,要积极地吸收、改造本土中的可贵元素,并融入时代主潮,只有立足于精细打磨,让每个环节在艺术勾连上更加贴近诗意表达,如此,《水色白河》才可望有更大的惊喜呈现给观众。


编辑:黄太文

审核:阮   郁


头条号
白河人
介绍
推荐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