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河 [切换站点]
热门站点
白河圈子
同城头条  >  本地  >  《水色白河》专栏七:唱活了这方山水的人文风情
《水色白河》专栏七:唱活了这方山水的人文风情
2022年09月10日 07:00   浏览:109   来源:白河人



作者简介

图片

李焕龙安康市图书馆原馆长、图书馆学会会长,陕西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图书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文化委员会委员、全国中小型公共图书馆联盟常务理事。


唱活了这方山水的人文风情

图片


--《水色白河》歌曲赏析


《水色白河》作为民俗风情歌舞剧,其歌,是叙事、抒情的基本形式。当我在其结束曲中,看到演员含泪谢幕、观众驻足不离的感人场景时,情不自禁地口中哼着音乐,心中发出感叹:成功,不易!

此剧的成功要素,在于以歌曲为骨干的音乐元素功劳过半。因为,歌舞剧虽是有歌有舞、且歌且舞的,但无论有无歌唱都要靠舞蹈来作舞台呈现。因而,若无音乐,其舞则是没有舞蹈语汇的肢体舞动,即为无神无韵的“群魔乱舞”了。

在观剧目,读剧本,且与编剧李思纯多次交流之后,我们发现:此剧的歌曲,成功于三个方面。

一是取材于民歌元素。与十几年前的歌舞剧《白河水色》歌曲的不同之处在于:《白》剧多用原生态民歌,《水》剧只从优秀民间文艺中吸取有益的民歌元素,用于二度创作,使其更利于舞蹈化呈现,更便于现代人接受。第五篇章《水色白河》是全剧的重头戏,歌曲《摘樱桃》《打木瓜》《采茶》是展示白河风情及白河女子风韵的核心内容,其歌曲从标题看似是民歌,从结构看也有民歌影子,但整体歌词却是全新创作的。如《摘樱桃》中的首尾句:

春天来了,

樱花开了。

樱花谢了,

樱桃红了……

其风格近于原生态民歌或是山乡民谣,但没有原生态民歌的打情骂俏、男欢女爱,甚至直白的说教和苍凉的呐喊。其歌词是作者吸收了咏叹调式民歌风的通俗语言,却又用这些大白话式的咏叹,唱出了生活的哲理和歌舞的内涵,从而使作品有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艺术魅力。

图片

二是取意于生活理趣。用一部精短歌舞剧来演绎地域文化,展示民俗风情,讲述地方故事,宣传县域特色,无论篇幅或台面,都无法据史写实,只能是取其精华的大写意。《水》剧讲述了白河从湖广移民到安居乐业,从“三苦精神”到“南水北调”的漫长历史,其间穿插了教育、钖绣、狮舞等文化生活和绿松石、木瓜、樱桃、茶叶等地方特产,以及建设河街、开发桥儿沟、修石坎梯田等劳动场景,其舞蹈语言丰富多彩,美轮美奂。而舞之精灵,来自音乐,尤其是具有表情达意奇效的歌词。请看《采茶歌》:

四月春风过,

茶醒一面坡。

绿芽芽探出头来,

太阳下笑呵呵……

何谓“茶醒”?这是情趣盎然的拟人化写意。

何来“笑呵呵”?你看这迎风而开的嫩绿茶芽,不正是咧开的笑嘴儿吗?

如此的生活意趣,构成了《水》剧的歌曲风格,呈现出该剧浓郁的生活气息,展示了地域文化的意境之美。

三是营造了人文白河的诗情画意。如果说《水》剧是白河的旅游文化产品,她便是你喜爱的“诗与远方”;如果说《水》剧是人文白河的宣传品,她便是你的梦中情人。该剧的舞台功夫,之所以能呈现出“水色白河”的诗情画意,皆因其歌曲唱出了人心向往的诗意之美。

第六篇章《碧珠璀璨》,用群舞《石之灵》和男女声二重唱《绿松石之恋》展示了石之美,而歌者所唱的却是坚如磐石的爱之美、美如玉石的情之韵。你听:

翠如碧波潭,

珠润透华彩。

松石见证我们的爱,

情缘续百年……

这情、这缘何以“翠如碧波”?只因我们的爱“珠润华彩”!

再看群舞《踏水而歌》的唱词:

舟子汉江上,

浮沉奏九歌。

一棹春风度,

送我到白河。

这奏于“九歌”的咏唱,让人如闻《诗经》,似见《楚辞》,又如在千百年来、渊远流长的汉江诗潮中穿越。直到尾声,我们才从“君饮汉江头,我饮汉江尾”的反复吟唱中回归现实,走进“南水北调”的水源涵养区,走进诗情画意的水色白河。

图片

由此便知:这“诗情”是对人文白河的深刻解读,这“画意”是对生态白河的歌舞呈现。

《水》剧的歌曲之美,还在于谱曲者为全剧所设定的轻音乐风格。她不是民歌剧的民歌风,也不是汉剧、秦腔的地方老调,而是节奏明快、柔情蜜意、富含技巧的时尚风。她让古老的白河年轻化,她让年轻的白河现代化,她因宜歌宜舞、老少皆宜而成为今人唱给明天的时代歌谣。



编辑:黄太文

审核:阮   郁


头条号
白河人
介绍
推荐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