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河 [切换站点]
热门站点
白河圈子
同城头条  >  本地  >  《水色白河》专栏九:以戏为媒锻造地标文化符号
《水色白河》专栏九:以戏为媒锻造地标文化符号
2022年09月16日 07:00   浏览:255   来源:白河人


作者简介

图片

唐友彬:笔名犁航,《安康文学》杂志主编,副研究馆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评论家协会会员,安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安康市杂文学会副会长。在《人民日报》等300多家报刊公开发表文学作品100多万字,被《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青年》《小小说选刊》等数十家省级以上报刊转载超过250篇次,被收入《2010中国年度微型小说》等多种年度权威选本。6篇文章被制作成阅读理解试题收入中学语文试卷。100余件作品被中国知网收录,被用户下载数千次,作品及其观点多次被引入大学课堂、博士论文及文学理论研究专著。书稿《西游寓言》与《担雪填井》在凤凰博客连载每部点击均超过100万次。散文集《谁能逃出自己的手掌》被列入“青少年读写范典丛书”由花山文艺出版社作为重点选题常规出版。2013年获“安康市政府第五届文艺精品创作奖”一等奖。2016年入选陕西省文化厅文学艺术创作扶持资助“百人计划”。



以戏为媒锻造地标文化符号

图片


文化符号,是指具有某种特殊内涵或者特殊意义的文化标示,往往是一个地区某一文化意象的浓缩与代表,是独特文化的抽象体现,是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是文化创造和传承的媒介。文化符号高度浓缩的意象和内涵丰富的象征更易于表情达意,更易于产生瞬间共鸣,更易于入心入脑,更易于文化传播与继承。

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博导邴正在《面向21世纪的中国文化形象与文化符号》中说:“文化的创造性、先进性、特殊性,最终都要转变为符号的形式,才得以保存、理解、传播、发展……符号是高度浓缩的文化表征……”。

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上升到符号层面后,更容易充分实现。一旦文化符号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存在,就可以物化成一种固态形式——正如风情歌舞剧《水色白河》中的那些雕塑性文化符号,令人眼前一亮,识别更迅捷,记忆更牢固,传播更快速,传承更高效。

编剧李思纯女士系陕西省文化厅首届百人计划扶持作家,既擅长小说创作,又颇有绘画禀赋,她的舞台创意及人物塑造灵感丰沛,举重若轻。在广泛搜集和深度挖掘白河优秀文化元素的基础上,立主脑、减头绪、密针线、脱窠臼……将白河人民普遍认同的文化现象,深藏内心的共同文化意识,通过戏剧的方式浓缩提炼,构建为《水色白河》中的系列文化符号,呈现出独有品格和专有特点,具有极强的象征性和标志性。

图片

为了让受众更好地完成演出阅读,导演张严先生充分接纳吸收剧本所传递出的白河文化信息,多次与李思纯进行深入而细致的交流,利用凝练的语言、视听符号系统将熔铸在文本中的白河地标文化符号,精心设计,舞台呈现,不遗余力地指导演员更好地体验人物,更好地提高演技水平,深入地体验和感悟白河文化,让演员充分利用声调符号、表情符号、体势符号系统,在舞台上进行瞬间雕塑式定格,以能指指向所指,以能指表达所指,将剧本文本符号信息充分转化成戏剧符号,引导受众进行再度创作,加深受众对白河文化符号的认知,巩固受众内心的白河文化印记。

《水色白河》共分六个篇章,每一个篇章中都锻造了不同的文化符号,让受众过目难忘。《家在何方》重点打造了移民文化符号。筚路蓝缕、羸弱饥饿的移民群像在舞台正中静止,定格了远年某个时间节点白河先民辛苦遭逢流落此地的困厄场景。先民记忆与身份认知,烙下了白河文化的纹理与底色。耕读为本的雕塑化符号,为白河文化的发扬光大写下了气势磅礴的预言,白河文化由此播撒,星火燎原。《河街旧梦》将坊隅巷陌、温泉古井的形象进行了高度提炼,凝聚成反应白河人民生活习俗的老街、白河民歌和打击乐文化符号。《三苦丰碑》锻造了白河人民不屈不挠战天斗地的“三苦精神”文化符号。钢钎铁锤的硬朗画风,彰显了愚公移山般的英雄气概,塑造了顶天立地的英雄群像。《楚风流韵》塑造了草狮子和白河钖绣文化符号。狮子的雄壮威猛,织女的心灵手巧,山水交融,阴阳互济,和谐相生,孕育了白河地域文化生命力的强悍。《水色白河》浓缩出了白河茶歌和打木瓜文化符号。舞台上茶芽吐绿,茶歌飞扬。白河女子巧手采茶,白河汉子巧打木瓜。这些沿袭至今的生活场景,优美的体势符号,彰显了白河女子的心灵手巧及白河汉子的智慧坚韧。《碧珠璀璨》将绿松石文化符号深深根植于观众心中。诗意盎然的“石之灵”高贵典雅,光芒万丈,将绿松石文化特色展示得淋漓尽致。

图片

从剧名《水色白河》可知,从导语“母亲之河,慈悲宽善,孕育了秦楚边城的人杰地灵”可见,创作该剧时李思纯的内心充盈着宇宙日月,星汉灿烂,视野格局广博,明确了地与河的相互关系,是河孕育了灵地,烘托出了“水色”在剧中的重要地位。该剧锻造的主要文化符号是“水色”,这个文化符号内涵丰富,突出地赞美了白河儿女秀外慧中、刚柔相济的品质。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色”,是该剧文化符号的终极指向。柔情似水,水有至柔之温和。滴水穿石,水亦有至刚之凌冽;水光潋滟,色泽清纯,滋养万物,令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李思纯在剧本“主题”中说:“艺术地串起具有白河地域文化的代表性元素如:移民文化、白河市井乡情、汉水文化、“三苦精神”、农耕文化、非遗文化……展现‘水色白河’人文美景,旨在打造一张具有浓厚秦楚边城特色的旅游名片……承载着以旅游演出助推文旅融合发展的使命……”可以肯定地说,《水色白河》高质量地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将白河人民情感世界中最敏感、最温暖的文化现象,通过这台剧锻造为带有地标性的白河文化符号:移民符号、耕读符号、老街符号、白河民歌及打击乐符号、“三苦精神”符号、草狮子和钖绣符号、采春茶和打木瓜符号、绿松石符号……自迁徙到如今,从物质到精神,由外在到内在,该剧精华荟萃,让外地游客在舞台演出有限的时间段内,最大限度地了解白河,留恋白河,爱上白河。以此传播、繁荣白河文化,撬动白河文化产业的发展,让白河文化薪火永续传递。

图片

白河县倾力打造该剧,从时代变迁、人民生活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旨在推介白河县优秀文化元素,挖掘潜藏在白河人民血液里的文化遗传密码,通过舞台叙事,集中呈现,锻造出了系列独具特色的地标文化符号,抒写了白河人民的奋斗之志和创造之力,全方位全景式展现了白河县新时代的精神气象,尤其是展现了白河的文化之美,开创、重建、传播了白河文化。由此观之,白河县地标文化符号的锻造过程,已由自发走向了自觉,这是文化寻根,是文化传承,是文化繁荣与发展,更是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重要标志。

毋庸置疑,《水色白河》将为白河县文旅融合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其锻造地标文化符号的象征意义甚至远远大于戏剧创编和演绎本身。


编辑:黄太文

审核:阮    郁


头条号
白河人
介绍
推荐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