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河 [切换站点]
热门站点
白河圈子
同城头条  >  本地  >  《水色白河》专栏十一:秦楚边城的新华章
《水色白河》专栏十一:秦楚边城的新华章
2022年09月18日 07:00   浏览:499   来源:白河人



作者简介

图片

王晓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百优作家,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副主席。供职陕西省安康市群艺馆。

曾在《人民日报》《文艺报》等发表散文数百篇,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钟山》《小说界》《清明》《北京文学》《延河》《长江文艺》等刊发表中短篇小说、纪实多部。出版《读懂浦东》《重庆人在上海》《绿野之城》等作品8部。曾获陕西省首届柳青文学奖,《上海采风》杂志新都市小说奖。曾就读北京鲁迅文学院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


秦楚边城的新华章

图片

白河县城,是位于陕西南部与湖北西部的边城,居于汉江南岸,岸边有着郁郁的青山,还有古老与现代并列的街巷,以及生活在这里的勤劳善良的人们。在县城的周边,在更远的青山与河流的掩映下,生活着更多优秀的白河儿女,人们亲切地说他们是白河人……白河人说着软糯动听的白河方言,守望着白河古老而又实用的民风民俗,享有着日月悠长的小生活。与之对应的,却是对于生活的热爱与创造,是那些平凡的幸福。

看风情歌舞剧《水色白河》便是走进了浓缩中的白河近现代历史,感受到白河水色上波动的潋滟春光。生活的爱与艰辛就这样一点一点在舞台中浮现出来。先民们从远处迁徙而来,青年眷侣、扶老携幼,带着细软与家当,坐着独轮车、或者徒步、或者柱杖,或者乘船,大多数都是沿汉江而来,乘船、拉纤、行山路虽然都很辛苦,但他们的眼中显然蕴含着希望的光芒,有相濡以沫的家人随行,充溢着爱和创造新生活的勇气与力量。

图片

歌舞剧的转合中,很快就呈现了白河先民打造桥儿沟的场景,想是汉江之边的河街码头当时已是鳞次栉比的繁华之地,而迁徙而来的先民们需要在临近的山谷里安置新的寓所。于是,开始开采石头的,运填充物的,挖井的,搭架建房子的等等,建造家园的火热场面依次在舞台上呈现,有什么憧憬能够抵挡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呢?观众在场外,也感受到了这种生活的热烈。

而与此对应的,却是河街之上安恬的日常,一群孩子在私塾里念书,姑娘在小楼里望着凌晨渐渐坠落的月色。接着是白天生活场景的展开,有在汉江边洗衣服的媳妇女子,有杂货铺子的吆喝,有纺线的妇人,有砸糕做点心的手艺人…… 盛夏的午后时分,温暖的雨滴缓缓落下,街区慢慢变得安静,撑着油纸伞的白河女子,走进细雨蒙蒙的桥儿沟小街,仿佛是江南小城的呈现。白河桥儿沟的石台阶,衬着身着小旗袍女子娉婷的身材,仿佛是最生动的剪影,也是雨巷里那一份窈窕的温柔。

最具有力量感的一段歌舞,我认为还是“三苦精神”的那一段描述。在高高的充满石头的山梁,通过两位白河女子争土地的对话,引出了一场感天动地的奋斗与改革。那些健壮有力的男子,那些去掉红妆奔涌上前的女性,他们用自己不屈的身体与精神,改造着山地,创造着白河新发展的契机。“三苦精神”不只是体现在修山间梯田的精神,还表现在城建方面对狮子山的改造、对桥儿沟的改造,对明清河街的仿古与恢复。表现在教育方面,创造了在安康市范围内都拥有良好口碑的教育新高地。当然,这些在《水色白河》的歌舞中,历历地产生了联想,对了解白河和不了解白河的观众都形成了期待。

图片

《水色白河》也注重于表演民俗。如:编竹筐、舞狮子、绣花女、采茶女、打木瓜等等,这些动作感极强的民风民俗,让白河立体地呈现在观众的眼前,仿佛在轻柔的山风中,看到了那些隐落于山间的清雅房屋,那些穿梭于其中的勤劳善良的白河人民。

风情歌舞剧的结尾,依然是那样窈窕的女子,是绿松石宝石神秘的传说,是女儿情怀那深藏的松石一般碧绿的心思,是时尚的现代T台,是一江清水供北京那广阔的情怀。

水色白河、白河水色,仿佛在潋滟波光里,上演的一场场繁华的白河之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汉水岸边的白河县,她有着如此浩荡的水色与土地,在波光之中,让我们感受了历史和民俗的风情,以及人们那生生不息的勇气与创造!


编辑:黄太文

审核:阮   郁 


头条号
白河人
介绍
推荐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