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我的知青生活
李 芬口述 钟德彬整理
我是冷水镇人,在学校里读书10多年,心里唯一的志愿就是考上大学,有个好的工作生活在大城市。从来就没有考虑走农村生产劳动这条路。记得1968年快高中毕业时,就有北京等地知青,发扬“文革”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农村的好传统,自发到内蒙古等边疆地区“插队落户”。1968年上半年,国家对大、中、小学毕业生实行“面向农村、面向边疆、面向工矿、面向基层”的“四个面向”和“接受工农兵再教育”的分配方针,动员毕业生下乡。1968年11月份,我高中毕业。可是,大学不招生、工厂不招工、商店不进人,让一心想上大学的我希望落空。只好从学校回到冷水,拿着介绍信、户口本找到冷水公社革委会,要求早点参加劳动。此时,我有过响应号召上山下乡、去边疆的想法。可究竟何去何从,我拿不定主意。
1968年12月,毛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当时,全县上山下乡宣传工作很到位,墙上刷的,报纸写的,广播播的,抬头可看见,低头可听到。“留恋城市可耻、上山下乡光荣”,上海北京大城市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安家落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是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需要。愿不愿下去,是否执行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关系是否革命的问题,等等。这些宣传和说教对我启示很大,我逐渐理解到:到农村去安家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是毛主席他老人家给我们广大知识青年指出的一条光明大道,是知识青年彻底改造世界观、促进思想革命化的必由之路。
随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全面展开,在不愿下农村就是对毛主席最大的不忠、“听党的话,听毛主席的话才有出路,才有前途”等宣传攻势下,我不想落个不忠的“罪名”,就积极响应号召报名上山下乡。并在冷水公社革委会的支持和协调下,安置在冷水公社洞子5队插队落户。到洞子5队前,我妈说:“那么急,玩一时,再去找,也不迟”。我说:“早一天参加劳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就多一天”。
才参加生产队劳动几天,我就有些吃不消。晚上,躺在床上,唉声叹气。心想,整天的干活,有什么前途?要劳动到那一天为止?这样干下去,咋受得了。每当有社员问我,是不是打算长期在农村劳动。我就引开话题,害怕别人追着问。说心里话,我没有在农村长期劳动的思想准备,只抱着“干一时,再看”的态度,主观上是一阵子,不是一辈子。为此,我闷闷不乐了几天。那时,白天在地里干活,晚上点着煤油灯学习政治理论,学习毛主席语录和“老三篇”(指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等3篇文章)等“红宝书”,用毛泽东思想来武装自己。当我每晚点着煤油灯翻开“红宝书”,学习毛主席“关于知识分子,不和工农相结合,将一是无成”,学习“老三篇”时,我都很生气我的一些落后思想。逐步认识到贫下中农的伟大,逐渐坚定了自己安心扎根农村的思想。
同时,学习理论改造主观世界的效果也显现在生产劳动中。在随后的日子,我总主动找重活干,同男社员们一起抬石头,挖红薯窝子。为抢农时给红薯抓粪,一连10多天到山下挑粪,累得人肩肿腿酸、直想哭,也不觉得累。心中总有一种不服输的劲头激励着自己,自觉抢着多干。上工时,我总是走在前面,放工时,走在后面。别人上工不带粪,我带;别人不愿干的活,我抢着干。就这样,我缩短了和贫下中农的距离,得到了贫下中农的好评。在洞子插队期间,我参加了队上的“斗、批、改”(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斗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批判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批判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改革教育,改革文艺,改革一切不适应社会主义基础的上层建筑”运动的简称)。由于文化高,协助大队革委写材料、搞外调,并参与了打击投机倒把和查黑店活动。我在群众中威信也越来越高了。
1969年7月,我们知青小组成立了青年突击队,利用休息时间积小粪30多万斤,并在晚上筛好,趁月色或点灯送上坡。同时修了6亩梯地,作为试验田。队上不管有什么事,都找我一起商量。我与贫下中农的感情也越来越亲密了。年底,我全年出勤319天,出席了1969年白河县首届积代会(即白河县首届青年积极分子代表大会)。1970年1月县农业计划会议后,社员们选我担任大队妇女工作。在大队革委会和贫下中农的支持下,我接受了任务,举办妇女学习班。主要学习毛主席“三线建设要抓紧”。同时,发动妇女参加生产劳动,先后组织“妇女突击队”、“铁姑娘突击队”。当时,全队40%的男劳力支援“三线建设”。妇女们说:“男的上三线,队上的生产全靠我们妇女了,我们一定要把这副担子担起来,保农业、保三线”。当时,全生产队的妇女几乎都在田间地头。夏收夜战时,有的妇女带着小孩参加夏收,真正起到了妇女“半边天”作用。有多名妇女评为“抓革命,促生产”积极分子。
毛泽东说:“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他们最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在社会主义时代尤其是这样。”如今,40年过去了,对于2年多知青生活中的苦涩或是激情的青春记忆,都成为我成长中的宝贵人生财富,让我可以从容坦然地面对以后的困难和挫折。(钟德彬征集整理,2016年11月蔡建中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