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解读教材 打造实效课堂
——《两茎灯草》教学案例
一、背景分析
“双减”政策的春风吹遍全国各所学校,减负提质增效一直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和教学行动的准绳。我校自“双减”工作实施以来,除了在丰富的社团活动中激发孩子的潜能、培养孩子合作意识、助力孩子成长,还指导教师强化教研、抓实备课流程、立足课堂主阵地,夯实基础教育。学校利用每周五下午学生放学后的时间,召集全学区教师一起集中学习、集体备课,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旨在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
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十三课《人物描写一组——两茎灯草》一文的教学中,我所在的五年级语文备课小组在课前集体研讨中深入解读教材,为打造实效课堂提供了保证。
二、案例描述
《两茎灯草》是清代吴敬梓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一个片段,主要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严监生的极度吝啬。本文所在的单元是习作单元,需以培养学生习作能力为单元的主目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习作要求是“初步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具体地表现一个人的特点”。四年级教材安排过“写一个人,注意把印象深刻的地方写出来”“学习从多个方面写出人物的特点”的要点,五年级上册教材还安排了“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的要点。本单元需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写人的方法,即选择典型事例,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心理等的细致描写,具体地表现人物的特点。案例中我们对教学的处理体现了我们对教材的深入解读,重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师:解决了本课生字词,请大家默读课文,说说严监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出来写在课题旁,并画出你的依据。
(师巡视,请陆续完成自学要求的学生板写,生写了吝啬鬼、铁公鸡、守财奴、爱财如命等词,并积极汇报自己的依据)
生: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出两个指头。
生: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生:他把两眼睁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生:他听了这话,把眼睛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生:众人看严监生时,把头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师:同学们的依据非常充分。你们画的这些句子都是对严监生的什么描写?
生:动作描写。
师:(板书:动作描写)他的标志性动作就是?
生:摇头,伸两个指头。
师:严监生伸出两个指头这个动作,仿佛给大家出了一个难解的迷。家里的人分别进行了怎样的猜测?
生:大侄子猜的是两个亲人不曾见面。
生:二侄子猜的是两笔银子不曾吩咐明白。
生:奶妈猜的是两位舅爷不在跟前。
生:赵氏猜的是灯盏里点两茎灯草恐费了油。
师:面对屋里人不同的猜测,虽然严监生一直伸着两个指头,但每次的反应不太一样,心里想法肯定也不一样,无奈他口不能言。如果可以说话,他会怎么说?(师出示句子)
生:当大侄子猜想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把头摇了两三摇。他想说:“
不是啊,大侄子,你看那灯盏里点着两茎灯草,多费油啊,快灭掉一茎吧!”
生:当二侄子猜想有两笔银子不曾吩咐明白时,他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他怒道:“这都什么时候了,你还惦记着我的银子?”
生:当奶妈猜想许是牵挂两位舅爷,他把眼睛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他叹息道:“难道没有人能明白我的意思吗?灯盏里点两茎灯草,你们不觉得浪费吗?你们这些败家玩意儿!”
师:看来严监生的知音还真不少。(全班笑)对比严监生的这几次动作你有什么发现?
生:(对比,思考)动作一次比一次强烈,层层递进,层层深入。
师:(相机板书:层层深入)是的,作者运用层层深入的动作描写将严监生临死前的样子刻画得非常细致。我们观看一场比赛时的动作也可以层层深入地来展示:马上要进行的是一百米跑步决赛,我们班的飞毛腿小光已经和其他班运动员在赛道准备比赛,此时,你——
生:我伸长脖子注视着起点处,心中充满着期待。
师:比赛激烈进行——
生:我站了起来,大声呐喊助威:“小光加油!小光加油!”。
师:比赛结束,他夺冠了——
生:我们欢呼起来。
生:我高兴地从座位上跳了起来,朝小光奔去,高兴地拥抱他。
师:层层深入的动作描写,是我们刻画人物的好方法,大家很了不起,很快能够学以致用了。作者正是用这样的描写方法,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爱财胜过爱生命的吝啬鬼形象。那么严监生这么节省,是不是他家很穷呢?
(学生充满好奇,课件出示补充资料。)
生:(齐读)他家有十多万银子。钱过百斗,米烂陈仓,僮仆成群,牛马成行。良田万亩,铺面二十多间,经营典当,每天收入少有几百两银子。
师:一两银子相当于五六百元人民币,十多万两银子,大概是多少钱?(生计算,惊讶无比。)一个千万富翁临死前伸出两个指头表示的竟然是两茎灯草,可真是——
生:吝啬至极!
师:吴敬梓笔下的严监生形象如此深入人心,他还用了一个非常特殊的妙招,一般人不能发现哦!
生:讽刺。
生:衬托。
生:对比。
师:(引导)严监生伸出两个指头,大家纷纷猜测意思。第一个人猜得对吗?生:不对。
生:第二个猜得也不对。
生:第三个猜的还是不对。
生:第四个人终于猜对了!
师:(点拨)这是在相声艺术中经常会用到的一种方法,叫三番四抖法。(板书:三番四抖,并简要介绍。)有了“层层深入的动作描写”和“三番四抖”这些法宝,我们也能和作者一样写出精彩的片段。
(创设情境)东东总是丢三落四的,不是铅笔橡皮丢了,就是语文书不知放哪儿了。这不,临上学前,又发现文具盒找不到了。于是,全家总动员,找起了文具盒。(生思考补充)
生:奶奶在客厅里找,没见到文具盒,东东心里很着急。
生:爸爸在书房找,也没看到,东东急得团团转。
生:妈妈把卧室都翻遍了,依然没见到文具盒的影子。离上课时间越来越近了,东东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生:哈!东东的文具盒在冰箱呢!原来是昨天他去冰箱取冷饮时落在里边的。东东眉开眼笑,抓起文具盒就上学去了。
(老师对学生的表达评价后,请他们谈谈本堂课的收获。)
师:孩子们,短短四十分钟就要结束了,最后,请同学们用一个手势,再呼喊出一个字,来庆祝自己这节课学有所获!三、二、一!
生:(伸出两个指头,呼喊)耶!
师:《两茎灯草》选取的这一个场景,让一个典型的吝啬鬼形象呼之欲出,而读了严监生的全部故事,从他对妻子、小舅子、乃至兄长的行为后,多数人认为他是慷慨、富有人情味的人。到底怎么回事呢?请大家课下走进《儒林外史》这本书中去一探究竟!
三、案例反思
本堂课设计的内容和情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他们在课堂中兴致很高,参与度广,学得轻松,同时获得了思维的发展和表达能力的提升,教师对教材的深度解读也释放着创新的力量。
(一)深入文本,感知人物形象
在初读环节后,我引导学生认读并理解古今义不同的词语,拉近了学生与名著间的距离。接着请他们再次默读课文,用词语概括主人公严监生给他们留下的印象,并画出依据。在学生积极汇报后,我抓住“伸两个指头”这个细节,让学生补白面对家里人的猜测时严监生的内心活动,既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激活,又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同时体会到严监生守财奴的形象是通过动作和神态表现出来的。之后,适时补充《儒林外史》中对严监生家境描写的资料,与他临死前的动作形成对比,从而感受严监生的吝啬至极!
(二)方法提炼,落实语文要素
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教学中,我紧紧抓住本单元的习作表达要素——“初步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具体地表现一个人的特点”展开教学,引导学生总结出“层层深入的动作描写”“三番四抖”等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当堂加以训练,降低了习作的难度,让学生表达有法可循,为本单元的习作《形形色色的人》做好了充分的铺设。
(三)课外拓展,激发阅读兴趣
五年级的孩子,对人物的评价还存在非黑即白,非好即坏的认知阶段,这种相对片面的看法无法看清名著中丰满的人物形象。在学习本册教材第二单元《景阳冈》一文时,我就引导他们从武松打虎的英勇和在酒店喝酒时的鲁莽以及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时的爱面子等方面全面了解武松形象,引导他们认识到:人因优点而可敬,因缺点而真实可爱。在本文教学后,学生只对严监生得出吝啬的印象也是不够的,而要了解其人,还需走进原著一探究竟,因此我设疑激趣,推荐学生进行《儒林外史》整本书阅读。而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热情,也是语文课教学的初衷,需要长期坚持。
由此可见,在备课中深入解读教材,巧妙设计问题和资源,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提炼方法,为学生搭建支架,促进他们的思维进阶发展,才能打造实效课堂,从而为“双减”工作落地生根助力。
沈友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