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白云 阳光满路
这里的每个故事都蕴含着发展的活力
看得见山 望得见水 记得住乡愁
环境美起来 乡风好起来 乡韵浓起来
城关处处好“村”光
纱帽山战斗纪念遗址位于白河县城东边,是1948年3月31日-4月1日、1949年5月24日-25日两次解放白河战斗中,赢得战斗胜利的关键之地。纱帽山与城西天池岭互成犄角之势,抗战时期为县城防御要塞。1948年3月31日凌晨,豫陕鄂第四军分区第十二旅发起旬(阳)白(河)战役的解放白河战斗。31日18时攻克白河县城,4月1日上午在梁家寨、伍担沟垴围歼残敌。是役共歼敌1700余人,第一次解放白河,支援了陕北战场。1949年5月24日凌晨,第十九军(兼陕南军区)打响白(河)竹(溪)平(利)战役的收复白河战斗。24日20时攻克白河县域,时役共歼敌2700余人,彻底解放白河,打开了第十九军进军陕南的门户。
在白河县城东南角的陕鄂交界处,坐落着陕西省海拔最低的“极地村”——公路村,整个村倚巴山,沿汉江铺开,村民依江而居,316国道穿境而过。近年来,公路村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陕鄂边际开放合作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坚持“红色+绿色”融合发展的思路,以红色文化为亮点,以绿色生态为基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随着入春,气温逐渐回升,又到了最美春游季。带着一家老小到公路村纱帽山赏景的同时领略家乡的变化,瞻仰战斗遗址,感悟初心使命,这已是不少白河群众的周末常态。
“在这里可以看见县城全貌,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还可以让孩子在行走中感受家乡的美好,增长知识、读懂历史。”不少群众说,站在山巅俯瞰县城,全城景色尽收眼底,看着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岁月静好,公仆意识和为民情怀进一步得到激发。
“在山里住了几十年了,感觉每一天都有新的变化。”纱帽山农家乐的经营者胡敏说,自己眼看着村里近几年人居环境不断提升,曲径通幽的山间小道、俏皮可爱的彩绘墙画、干净整洁的农家院落、美景尽揽的观景平台,让纱帽山的旅游观赏价值不断提升,慕名而来的游客也为农家乐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生意。
相比声名在外的“梁家寨战斗遗址”,公路村纱帽山更像是一块亟待雕琢的“璞玉”。为了将“沉睡”的红色资源唤醒并带动改变整村发展,公路村建成纱帽山战斗遗址文化广场、红色元素路灯、铜人塑像等,极大丰富了红色文化内涵,美化了生态环境,围绕“红色、绿色”做文章,通过主题党日、研学体验、红色之旅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和挖掘红色文化资源,通过各种贴近生活、新颖别致的创意方式,让红色资源“活”起来,战斗遗址广场逐渐成为群众感怀时代变迁的体验地,年轻人聆听红色故事、致敬英雄模范的“打卡地”。
面朝汉水,背靠青山,除了用好红色资源,公路村也在坚持以“绿”富民上做好文章。
“我们坚持把整治村庄和经营村庄相结合,推动红色资源和绿色资源融合发展,打造具有公路村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将乡村景区串点成线,打造集‘红色旅游+休闲农业+观光体验’为一体的景区。”据公路村党支部书记熊坤清介绍,公路村依托“一条316国道、两条河流(汉江、白石河)、三条沟(大端草沟、小端草沟、乐家沟)”的地理优势,突出产业富民主导地位,精心打造农旅结合强村富民之路。按照“建好一个园区、建成一个基地、规范一个加工厂”的思路,发展林下天麻种植及育种1万平方米;围绕“两个园”,壮大蓝莓、草莓产业。建成草莓采摘大棚20座,蔬菜种植大棚28个,蓝莓种植100亩;借助一江汉水,打造水上旅游产业,已形成以汉江画廊牵头的游旅产业。突出地方特色,将三点水大酒店、白石河跨河廊桥和以根据地为中心的烧烤一条街,注入更多的文化元素,打造夜市经济,提升餐饮及农旅接待服务水平,形成独具白河特色的美食文化一条街,延伸夜间经济文化。
一城生态绿,满目红色韵。如今,这个先烈曾奋战过的小山村,早已摆脱贫困,实现旧貌换新颜。在这片红色热土上,革命先烈的精神力量正鼓舞山城人民踏上新征程,书写新时代篇章。
审核:鲁 磊 赵 浩
撰稿:聂艳秋